
特朗普一向喜欢使用“极限施压”的策略,这次也不例外。他宣布从10月14日起股票配资股,所有与中国相关的船只——无论是中国制造、由中国企业运营,还是中资控股——如果想进入美国港口,都必须支付一笔巨额的“海运服务费”。这个费用可不小,从每净吨50美元起步,三年后将涨到每净吨140美元。简单来说,这就像是在美国门口设了一个专门针对中国的收费站。
特朗普的目的很明确,他希望通过提高中国船只的成本,迫使全球船东和航运公司考虑选择非中国船只,这样就能把更多海运订单从中国转移到美国,进而推动美国本土造船业和港口的发展。然而,这个计划似乎有些过于乐观。他显然低估了全球贸易的复杂性,市场的规律远比政治言辞更具影响力。全球贸易系统已经形成,而市场的脚步总是朝着效率和成本最低的方向走。
展开剩余81%更出乎意料的是,中国在美国政策发布前几天,已经提前亮出了自己的“反击武器”。9月底,中国国务院发布了《国际海运条例》的修改决定,明确表示,如果任何国家对中国海运采取歧视性措施,中国有权采取反制措施。这一声明直接宣示了中国的立场:如果美国加收费用或限制中国船只,中国也能采取同样的手段。而且,这项规定早已公开,白纸黑字,大家都知道。
这一手反制,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应对模式。过去,中国总是被动地等待对方的攻击,然后再寻找反制办法。如今,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“挨打”的角色,而是主动提出规则,明确告知全球:“如果你惹我,我有应对的办法。”这不仅仅是威胁,而是“透明威慑”,一种展示战略自信的方式。中国的目标很明确:全球最大的制造国、最繁忙的港口以及占全球13.9%船队份额的中国,完全有理由要求公平竞争。
对于美国而言,这项政策带来的震动并不小。很多美国航运业内人士表示,对特朗普的政策感到困惑,不知道如何操作,政策缺乏明确指引,甚至有不少疑问悬而未解。更有意思的是,全球航运市场也没有给特朗普太多支持。像马士基、达飞等航运巨头迅速宣布,不会因美国的新政策而向客户收取额外费用。一些非中资的公司干脆决定避开美国,调整航线,避免过高的费用和不确定性风险。
从市场反应来看,特朗普的政策已经遭遇了冷遇。中国船厂在这段时间承接的新船订单占全球总量的53%,这显示出全球市场根本不信任特朗普能成功实施他的政策。尽管特朗普在尝试施压,市场却用行动向他投下了“不信任票”。
那么,接下来的后果是什么呢?就是美国港口的逐渐失去竞争力。随着不确定性增加,船公司可能会选择在墨西哥或加拿大港口停靠,再通过铁路和公路将货物运入美国,避开了美国港口的高额费用。这种新的物流路径会逐渐成熟,长此以往,美国港口的竞争力会被周边更稳定、成本更低的港口取代。洛杉矶、长滩等曾经繁荣的港口,吸引力会大大减弱。
最终,买单的将是普通美国民众。增加的运输成本最终会反映到商品价格上,从沃尔玛的电视机到亚马逊的吸尘器,都将变得更加昂贵。这对于仍在通货膨胀压力中的美国经济来说,无疑是雪上加霜。
从更大的角度看,这不仅仅是一次针对港口收费的争议,它标志着中美之间在全球规则制定上的博弈。过去几十年,全球贸易的规则由西方主导,中国则是参与者和遵守者。而今天,中国有能力要求修改那些不公平的规则,甚至推动新规则的形成。此次修改海运条例,正是中国的“规则进攻”——不再仅仅在别人画的圈里行动,而是主动要求全球一起制定一个更公平的规则。
这种积极主动的姿态不仅仅体现在海运上,近期中国也在其他领域表达了类似立场。例如,美国军舰进入加勒比海时,中国外交部直接表态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他国内政。这种清晰而坚定的表态,也是在为国际关系设定新的“行为准则”。
总体来说,一个国家的强大,不仅在于它的军事力量,还在于它能否提供全球所需要的稳定和确定性。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角色的国家,自然能够影响和塑造全球规则。反之,如果一个国家过于频繁地用国内法凌驾国际规则,依靠政治情绪干扰市场,那么它会透支自己过往积累的信誉。特朗普或许希望通过这项政策为即将到来的大选争取选票,但他可能没有意识到,这背后潜藏的长期成本。全球化的潮流不会因一项政策而停滞,它只会绕开障碍,继续朝着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港湾前进。
发布于:天津市冠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